在生活中,不少人体检时会检查出胃里长有息肉。这个时候,这些人就会很紧张,担心胃息肉会不会转变为胃癌?怎么办才好?发现胃息肉先别慌,佛山肛泰肛肠医院医生教您辨识是否胃癌。
第一步:理解“胃息肉”是什么?
简单来说,胃息肉就是胃黏膜表面长出来的一个“小肉疙瘩”。它是一个形态学描述,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疾病诊断。就像皮肤上长的“痣”,有平的、有凸的,有安全的,也有危险的。绝大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,并非胃癌。

第二步:学会初步辨识——息肉的“外貌”与“内在”
医生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初步判断息肉的性质:内镜下特征和病理活检结果。
1. 看“外貌”(内镜下特征)
医生在做胃镜时,会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息肉的以下几个方面:
数量: 是单发还是多发?
大小: 直径小于1厘米的通常风险较低;越大(尤其是>2厘米)的息肉,恶变风险相对越高。
形态:
山田Ⅰ/Ⅱ型(有蒂/亚蒂): 像蘑菇一样有个细根或粗根,这种一般良性可能性大,即使有恶变,也通常局限于息肉头部,易于完整切除。
山田Ⅲ/Ⅳ型(无蒂/广基): 像小山丘一样平坦地隆起,基底宽,这种相对更需要警惕。
表面:
光滑、规则: 多为良性。
不平、糜烂、出血、凹陷: 这些是“危险信号”,提示可能有癌变。
颜色: 与周围黏膜颜色一致多为良性;颜色发红、发白或深浅不一需注意。
一句话小结: 一个单发、小于1厘米、有蒂、表面光滑的息肉,大概率是“好人”;而一个巨大、广基、表面溃烂出血的息肉,则需要高度警惕。
2. 看“内在”(病理活检——金标准)
无论息肉长什么样,最终的确诊都必须依靠病理学检查。医生在胃镜下会钳取一小块组织或直接将整个息肉切下来,送到病理科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。这是辨别是否胃癌的“终极法则”,无可替代。
第三步:认识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及其癌变风险
了解息肉的病理类型,能最直接地判断它的“危险性”。
1、胃底腺息肉
最常见类型,尤其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(如奥美拉唑)的人群中。
癌变风险:极低。通常小于1%。绝大多数是良性的,小的、无症状的甚至可以观察随访。
注意: 如果数量非常多,要警惕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——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,其癌变风险高。
2、增生性息肉
第二常见类型,常与慢性胃炎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胃黏膜萎缩或肠化生相关。
癌变风险:较低,但并非为零。通常认为<5%。但当息肉直径大于1-1.5厘米时,癌变风险会显著增加。
对策: 必须检测并根除幽门螺杆菌,根除后部分增生性息肉甚至可能缩小或消失。
3、腺瘤性息肉
这是真正的“癌前病变”!
癌变风险:高。被视为胃癌的“前身”,癌变率可达20%-40%。
特征: 多见于伴有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胃内。
对策: 一旦发现,无论大小,都强烈建议在内镜下完整切除,并定期复查。
4、其他罕见类型
如错构瘤性息肉、炎性纤维性息肉等,癌变风险一般很低。
第四步:医生的处理流程与您的行动指南
发现胃息肉后,规范的诊疗路径如下,您可以对照参考:
1、初次发现,常规活检: 无论息肉大小形态,医生通常都会取活检。这是标准操作。
2、根据病理和风险,决定治疗方案:
低风险小息肉(如胃底腺息肉、小增生性息肉): 可能建议观察,定期复查胃镜(如1-2年)。
高风险息肉(腺瘤性息肉、大的增生性息肉、有不良形态的息肉): 建议进行内镜下切除。现在技术很成熟,如EMR(内镜下黏膜切除术)或ESD(内镜下黏膜剥离术),创伤小,恢复快,既能治疗也能获得完整病理。
3、根除幽门螺杆菌: 对于增生性息肉等相关类型,这是基础治疗。
4、定期复查,长治久安:
切除后或选择观察的息肉,都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胃镜。复查频率取决于息肉的病理类型、数量、大小以及是否有胃黏膜萎缩/肠化等背景疾病。这是预防胃癌最关键的一环。
佛山肛泰肛肠医院:发现胃息肉,是身体给您的一个健康提醒。它给了您一个机会,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将潜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。所以,请与您的消化科医生充分沟通,制定最适合您的管理方案。













